close

 









「首云常念不絕者,常念,首指常念本經。如本經《往生正因品》中,劈頭第一句便云:聞此經典,受持讀誦,書寫供養,晝夜相續,求生彼剎。正是此處常念不絕之意。」


《無量壽經》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所以我們從根性上說,一切眾生都得利益的就是這部經。因此這部經要常念,常念不絕。所以常念首指常念本經,把道理說出來了。「往生正因品」裡第一句話就說,「聞此經典」,此就是指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而且就是指這個會集本。怎麼知道是會集本?佛出現在世間目的何在、用意何在,這要曉得。佛的心目當中就是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就得度,這一生當中就幫助你圓滿成就佛道,這是佛的意思。當年在世,對於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多次宣講,不是講一遍,講很多遍。所以根據現前五種原譯本來看,至少是三次講演,還有失傳的七次沒見到。說明佛的意思沒有別的,幫助眾生這一生就成就無上菩提,這個多稀有、多難得。所以會集正是佛的意思。


「常念本經」就是這個會集本,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會集《無量壽經》確確實實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意思,深深契入體會到佛意,把這樁事情做好了,將來流傳末法九千年是什麼本子?肯定是這個本子。為什麼?大眾歡喜,大眾喜愛,這個本子才能流傳,契機契理。同時我們也能想到往後流傳的註解,肯定也就是這個註解,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。他引用了經論八十三種,引用祖師大德對於淨宗經教的解釋一百一十種,集古註之大成,經論古註的大成。這是述而不作,真正是信而好古,誰得到這個註解都沒話說,都會讚歎,都會感恩。因此常念本經,常念不絕。


對於這部經典要受持、要讀誦,提升自己的信心,堅固自己的願望,願望就是求生極樂世界。讀誦,這是我們信願的落實,我說我相信,也想去,我不讀經、不念佛,這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去不了!受持讀誦非常重要,這是自行。書寫供養,這是化他。供養,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一個禮節,中國人叫送禮,最恭敬的贈送叫供養,下對上的,兒女對父母供養,弟子對老師是供養,這是一分誠敬的心,用禮物來做代表。用什麼供養?用自己學習真實的心得供養。書寫,就是用經書供養,現在包括光碟,這都是供品。現在印刷術發達不必書寫了,而且印得非常精美,讓人拿在手裡面愛惜。所以供品裡面有這個書好,這個書是我們供養的供品。


現在有光碟,因為這個書如果他不是修淨宗的,沒有讀過,讀起來有困難。現在有有聲書,這個好,可以放在電視屏幕上,你看得到經文,你聽得到聲音,跟著它讀,這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最受歡迎的一種方式,有聲書。這個方法好,可以大量流通。碟片裝潢盡量的精美,用個小盒子裝,禮物,人家歡喜,願意接受。他聽了之後,慢慢他覺悟了,慢慢的他也發心皈依三寶,對於淨宗法門真信切願,求願往生,這個人就被你得度了。所以這個我們要從這一方面去做,做成精品,有聲書。有聲書要做,註解也要做,做成精品,人家真正歡喜,真正愛惜,如獲至寶。成本再高都值得,幫助一個人歡歡喜喜作佛去了,這是無量功德。


「若有眾生,於此經典,書寫、供養、受持、讀誦,於須臾頃為他演說」,這個幾項叫做佛事,這佛所幹的事情。佛在世間幹什麼事?他就幹這個,而且特別就是這部經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永遠不換題目。書寫,這是流通,大量流通,末法時期長,往後九千年,所以全心全力做流通的工作。供養,與一切眾生往來,都得送一點禮,禮品當中不要少這部書,要印這部書來供養。受持、讀誦,這是自己的事情,提升自己,提升自己的信願行。於須臾頃,這是講時間之短。為他演說,這是什麼?機會教育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遇到人你就得講、就得介紹,有意無意養成習慣,一定把我自己修的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。


當你自己修學有心得、有體會的時候,歡喜心生出來的時候,不要忘了給人說。淨業三福第三條,菩薩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那個因果不是別的,專門講念佛是因、成佛是果,勸人念佛。讀誦大乘,後頭勸進行者,讀誦大乘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勸進行者就是此地所說的於須臾頃為他演說,演是表演,做出來給他看。你真像一尊菩薩、一尊佛,住在這個世間,每一個人看到你,尊敬你、歡喜你,向你學習。所以要為他演說,演說確實是為他。為自己,大乘教裡頭說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那是為自己。那要為別人,形式很重要,要重形式,要表演出來做給別人看,有規有矩,讓別人尊敬歡喜。所以要曉得怎樣為別人,怎樣成就自己。


「世尊悲心無盡,普攝無餘,故頻以持念本經為勸也。」,真正是大慈大悲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攝是攝受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心裡面牽掛,心上真有。諸佛菩薩心裡有什麼?有無量無盡無邊無數的苦難眾生,這叫普攝。無餘是沒有一個漏掉,諸佛如來他都想到,他都念到,他都看到,一法不漏。要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一生成就,所以頻頻,不間斷,以受持念誦本經為勸,普遍的在勸導大家,要認真受持讀誦這部經典,不要把光陰空過了。古人的話說得好,「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」,人生最寶貴的是光陰,光陰是人的生命,希望你的生命不要虛度、不要空過,真正念佛就不空過了。


「世尊力勸持念本經,蓋經中所宣,正是一乘願海、六字洪名之無上大法」,可惜沒人知道,沒有人認識。一乘願海是什麼?這部經第六品四十八願,那是一乘願海。六字洪名,是「三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兩品裡頭所宣揚的,這個是一切大乘教裡頭都沒有的,所以世尊特別殷勤勸勉,要知道這是無上大法。


「行人但能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必得往生,萬修萬去。故知行人受持此經者,即應依教奉行,如佛訓誨,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深信切願,持佛名號。」這段是說世尊為什麼這樣殷勤勸導,機緣難得,世人所說的機會,確確實實無量劫中才遇到一次,像彭際清所說的「無量劫中稀有難逢的一日」,你怎麼會碰到?我們今天像《彌陀經》上講的三個條件,決定往生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這三個條件,三個條件具足,萬修萬人去。


我們今天因緣具足,問題在善根、在福德。什麼叫善根?真能相信,是你的善根,真正能夠理解,這是善根。福德是什麼?福德是真幹。我真念佛,我真的依教奉行,我真正的幫助一切有緣眾生,這就是福德。你幫助他,你成就他,他作佛去了,你的福報多大,你曾經幫助一個人成佛,世出世間福報沒有比這個更大的。我障礙一個人成佛,這個罪過也是最大的,都在你自己一念之間。惡人,這個人秉性不好,他想來聽經,歡不歡迎他?這個人不是好人,我們不歡迎他,不要他來。你拒絕他,說不定他這一座經聽下來,他宿世的善根引發起來,他一生能成就,我們這一個錯誤的念頭說不准他來,把這個人善根切斷了,你要不要負因果責任?很多人不知道,自己不歡喜的就造謠生事,想盡方法障礙,我遇到過。


幫助別人學佛,幫助別人種善根,幫助別人開悟,好事!我自己沒有開悟,他開悟了,好事情,他來度我,他幫助我。為什麼要障礙別人?輕易聽信謠言,誤事,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。也正因為這個原因、這個事實,李老師當年在世教學生,他特別重視跟眾生結法緣、結善緣,決定不能結惡緣。結惡緣,就是你自己跟自己菩提道上設立了障礙。都是善緣,都是法緣,你菩提道上一帆風順,沒人障礙你。我們如理如法的修學,護法利生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障礙?值得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,照理說是不應該的,為什麼有這麼多?我們反省就明白了,有意無意時時刻刻障礙別人。今生宿世,今生有這個現象、有這種行為,過去生中肯定有,生生世世所造的業,麻煩就來了。所以,要懺除業障。業障怎麼懺除?要擴大心量,要慈悲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真有成就一切眾生的心願,這個業障才能解開。自己要懂得怎麼修行,怎樣去彌補自己的過失。


「行人」發心不容易,「但能發菩提心」,菩提是覺悟,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,覺而不迷。發這個心,跟諸位說,跟有沒有文化沒有關係,跟認不認識字沒關係,因為覺是性德。徹底的覺悟,一絲毫迷惑都沒有,這個人在世間你去想想他幹什麼,徹底覺悟了,我相信這個人就是真真實實的老實念佛的人,他除念佛之外,絕對沒有一個妄想,他真正覺悟了。這個人念佛,不但決定往生,他的品位很高。為什麼?他沒有障礙,他沒有雜念,雜念是障礙,他沒有疑慮,疑慮是障礙,他的品位能不高嗎?這些事理,我們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能不幹嗎?我們能疏忽嗎?心不是菩提心,給諸位說,那就是輪迴心。輪迴心裡頭什麼?自私自利、貢高我慢,沒有放下貪瞋痴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在造輪迴業,臨命終時,哪一個業力強,就先到哪一道去受生。生生世世業力做主,你自己做不了主,這個業力是強者先牽,哪一個力量強,你先到哪一道去受報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發,沒有深厚的善根發不起來。深厚善根自己可以培養,培養的方法,最上乘的還是讀經、聽講、念佛。


「故知行人受持此經者,即應依教奉行」,這是真正受持。不能依教奉行,你沒受持,換句話說,你學佛就像李老師常常用的比喻,他不是真的學佛,他是來消遣消遣的,到佛門裡面來混日子,比世間造罪業那個消遣稍微好一點,不是真幹。能不能得受用?不能。是不是造罪業?那要看他的心行,如果他有自私自利,他造業;他沒有自私自利,他有過失,為什麼?沒有給眾生做個好樣子,為人演說他沒做到。菩薩在在處處他為別人,給別人做好樣子是做給別人看的,好像舞台表演一樣,演這個角色一定會演得非常逼真。佛門弟子真正學佛就是要表演,你在這個世間是什麼樣的身分,你就照著這個身分去表演。你是個教師,你在學校把教師演出來,成為教師當中的模範;你是學生,你把學生演出來,學生當中的榜樣;你是經商,商人菩薩;你是做工,工人菩薩,你把菩提心、菩薩道應用在你的生活,應用在你的行業,這叫依教奉行。行行都是菩薩,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是菩薩,演出來,表演,做給別人看,為人演說。


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去做,佛不准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去做,一定是真為生死。生死太可怕,太苦,生生世世都搞這樁事情。死了以後,道跟佛都說中陰身,一般都是四十九天,四十九天他又去找一個身體,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,遊魂是非常不穩定的,而且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。遊魂在遊蕩的時候,遇到跟自己有緣的,他就注意,這一注意他就會投胎。所以經教上說,古人也說,「一失人身,萬劫難復」,一萬劫的時間你都不容易再去做一個人身,說明得人身這麼難。在這個大時節裡頭,業緣太複雜,太多了。所以明白了,不再想搞生死輪迴,這樣發心,深信切願,執持名號,目的是求生淨土。


「故知常念不絕,究竟所指,則在常念此一句名號也。不絕者,淨念相繼也。行人果能真實發心,老實念佛,唯此一句,念念相繼。則必定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。」


南無阿彌陀佛,常念不絕真正的意思。這段話說得好,淨宗學人真實發心,只要真實發心,決定老實念佛,別的都放下了。則必定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這個香氣從哪來的?從佛號來的,這句佛號確確實實有色聲香味,我們是粗心大意,心浮氣躁,體會不到,心地清淨就體會到。真正念佛人,身有香氣。


〈本篇節錄自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第587集〉






真為生死    發菩提心    深信切願    持佛名號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道美 {亮媽 }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