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悟轉世間
佛經裡所表現智慧,很深也很奧妙,如果不追求佛經的真理,一味「以文解義」,甚至表面念經而已,沒實證功夫,那對修行一點助益也沒有。
心悟轉世間——其主題在告訴我們「徹悟本心」,面對一切塵境與色相才能不染不著,才能轉世間煩惱為無上菩提。
佛經有云‥
一念清靜——六塵不染
一念覺醒——即登彼岸
眾生由於妄想、執著,因此永墜生死苦海,故唯有放下才能破除心靈障礙
過去禪師對來求法的人,未開口就一棒打下去,即要打掉你的妄想、執著,等你清醒過來忽然開悟——這叫『棒喝』,本意不是叫你往外求解脫,而是要你迴光返照,觀照自心,達到不愚善不思惡。
禪宗雲‥「無一物中盡無藏」。依數學上來說‥「零等於無限大」,意思是說‥心境空無一物,有如虛空,才能展現無量無邊的智慧。假若一個修行者心靈倉庫堆滿了「俗心與塵垢」,怎會有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呢?
「迷者眾生,悟者為佛」,很明白指出一個人要將自己驕傲、我慢、貪妄的心拋開,虛懷若谷用心修行,才能去除迷惑徹悟人生。
菩薩與凡夫修行心境上差別在那?
菩薩——遇事平靜而能轉境(複雜環境有簡單心)。
凡夫——遇事念起而生無明(簡單中有復雜心)。
要知道「慾望無窮盡,那麼你的心事與煩惱也會無窮盡」,慾望本身無善無惡,端看本身是否有足夠定力控制它,但跟著慾望走就會被支配、被控制,而喪失了清靜的本性。
心不煩——則隨遇而安
故 心的歸宿在安靜。
心無欲——則隨事而靜
古人云‥「修養未達聖人之境時,人人都是外道」,意思是說‥心境上未達無爭、無執、無為時,一切所學全是心外法。
外道——是指將身心安住在彩色世間,心隨境轉,生活在別人的掌控而不能作自己主人。
面對紅塵俗世,只要我們心很澄淨,不去求、不去妄想、儘自己的本份,演好自己角色,人間即是淨土。因此人世間修行第一要件就是把「自己的心給擺平」,不要活在患得患失與苦樂不安中,修行最怕的是‥「常覺得自己受委曲、受冤枉、心有不平」。
內心世界常保寧靜安祥,就不會在人我是非鑽牛角尖,如此才能擴大心靈世界,進而從寧靜中去體會三千大千世界的寬廣,因此內心世界愈清靜愈單純,慈悲心量才能遍及十法界。
中庸雲‥「道心唯微,人心唯危」,故修道必於思想上「以道心調人心」、「以道心克欲心」,時時迴光返照,內省不疚才能自性圓融。
1 ﹑讓我們的眼——認清世俗的如幻。
2 ﹑讓我們的嘴——道出萬物的實相。
行菩薩道
3 ﹑讓我們的耳——傾聽法音的宣流。
4 ﹑讓我們的腳——踩在莊嚴的正道。
心性泉源~末後修行的重點~古月編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