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




學佛人與人相處,處處都是學問。


一、對富貴者:
 
我們學佛人與有錢人、上司、高官、有名望者交往,首先要具有不卑不亢的態度。


不卑表示學佛人淡泊心和人格,不亢表示我無越禮之舉,這樣人家才會敬愛您。


如過卑,人家會以為我將有求於他或討好於他,但若以過恭過敬之舉易被富貴人生疑。


過亢則易使人不高興,因此而多是非。
 
 


二、對貧苦者:
 
學佛人對富貴貧賤者,要採取同樣的不卑不亢態度。


在言談舉止中以誠懇之心對之。


千萬不要學世人的對富貴者恭敬禮貌,對貧賤者傲慢無禮,


這樣非但失去佛法平等大悲之旨,


更易招來世人對學佛人的非議。


(如果是自己的下屬者亦是如此)
 
 


三、對初交者:
 
世人都有先入為主的習氣,因此第一印象在初交時很重要,


必以誠懇的態度對人,深處思利他,


尊他為最上,並以長久交往之心以待。
 
 


四、對久交者:
 
要推心置腹、竭誠往來。


因交往久了,知道對方的優缺點了,一定要嚴己寬人、多看人家的優點,


任何人身上都有我們的可學之處。


宜粗不易細、貴和不貴同。


(如這人是下屬者就要善用人之長,避其人所短)
 
 


五、對年長者:
 
雖然年長之人的學識不一定高於我們,但他們的生活閱歷必多於我們。


因此我們要恭敬他們,多靜聽其言,並要使自己要用老誠的態度、穩重的儀表來交流,


千萬不要現浮躁之氣、起爭辯之心。
 
 


六、對年少者:
 
先觀其心態行止,辨其賢與不賢,並擇賢者交之成為益友,多聽益友之言而請益之,


這樣對方必願與我相交。


對不賢之人,應多盡朋友之義而忠告與規勸、不可輕侮譏諷,雖存疏遠之心,


但對待的態度要與平時無別。


如果對方有向善之舉,要多加讚揚。
 
 


七、對正直者:
 
正直的人以誠信道義待人,與他們相交時,不能有一絲虛偽之情,


這類人多是世人說的菩薩心腸。


與他們交往不管交情深淺,守正不阿、見善而行就是了。
 
 


八、對勢利者:
 
所謂的勢利之人,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勢利小人。


與他們交往千萬要注意,因學佛人最看不上的就是這樣的人,必須要俱備觀德莫觀失,


隨順莫違逆的靈


活手段與之相處,不要太執己見之心,要將他們當成菩薩化現小人相來考驗我們,


多敷衍就是了,否則觸怒了他們,我們的逆緣就來到了。


在隨俗中,不要增己之羞就是了。與他們的交往中,


看看我們自身是否也多少帶有勢利之心。
 
 


九、對仁厚者:
 
仁厚之人易受人欺。


他們以仁厚待我,我必以仁厚待他,絕不可起刻薄之念。


與他們交往,可增長我們的慈善之心,他們揚人之善、隱人之惡,我們要稱善相和,


時間久了我們也會成為仁厚之人。
 
 


十、對刻薄者:
 
刻薄之人終不能成大事,與他們交往不管其如何刻薄,我們只能以寬厚之心待之。


如對方認為我迂腐可欺,在寬厚之外要略加警醒他。


他們雖然刻薄,但有時可直接看到我們的不足,雖然有言過之象,但我們可以自省。
 
 


十一、對豪氣者:
 
豪氣之人慷慨解囊、千金不吝。


我們與之論交要胸襟磊落,見貧困患難之人多思濟解之法,這樣豪氣者才樂與我結交。


在交往中不談勢利得失之事,不斤斤計較細微之事,以他們為榜樣,遇事則輕財仗義,


見義則勇往直前,交往久了必會增長我們的佈施之行。
 
 


十二、對自私者:
 
自私自利之人,凡事從自己的得失著眼,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信條。


與之相交可以施與小利,用自己的言行來感化對方,因人皆有向善之心。


要想到只要是人都有利己之心,只是輕重不同罷了,所以我們要多自省。
 
 


十三、對聰明者:
 
聰明人與聰明人相交,互相學習;愚笨人與聰明人相交,取長補短。


但要注意這個聰明是世之聰慧,心思才智高於一般之人,也多善於交際,


但常常我慢極重,誇口者亦多,我們確要實事求是之心,多學其長處來啟發我們的聞思。
 
 


十四、對愚笨者:
 
與他們相交切不可存輕侮之心。


因有些人是大智若愚,但更多者或是性靈未闢、或是學習的少、


或是天資魯鈍、或是局處僻壤。


相交時要和顏悅色、教之善方、曉之淺理,但不可過於督責。


他們都是認真做事,老實做人的人,這一點我們要學之。
 






 

十五、對誠實者:
 
誠實之人是言必行,行必果的,做任何事都以誠實為本,從不雜含著虛偽成份。


我們與之相交,必先去除我們自身的浮誇之習,也不可以虛詐試探對方,


更不可失信於人。


學佛之人就是宜以誠實之心對任何事物。
 
 


十六、對奸詐者:
 
奸詐之人多是貌似忠厚,內實陰險之人。


如果觀察他們不慎,常會受其坑害。


與他們相交,要謙和自行、謹慎小心、似親實疏、似敬實遠,這樣他們就無隙可乘了。


就是我們一時疏於提防,被其所累,也不要生報復之心,當成是我們上了一課。
 
 


十七、對強橫者:
 
對這樣的人,我們多不想與之相交,可對方非要強與我論交。


論交之後,辱必常加身,我們等之溫和、知而不校、受而不報,如再三如是,


遠而避之就是了。


權當我們在修忍辱行,如果反其道而行之,徒傷感情、於事無補。
 
 


十八、對諂媚者:
 
此類人多是不知廉恥之輩,不知自尊自愛。


他們諂媚我時,不是慕我錢財就是畏我之勢。


因此要時時提防。


想我現有財勢他諂媚,如我失財勢之時必害我。


對付之法就是我們淡然處之,常存畏懼之心(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),


亦是處世與修行方法之一。
 
 


十九、對妒忌者:
 
妒忌之心人常有之,只是輕重不同罷了。


如二人共事,我之才、我之勢如高過對方,


對正直人來說,我是我,你是你,絕然無關。


而對妒忌之人就不一樣了,他必思傷毀之法。


我們在與之共事時,絕不能恃才自傲,更不可貢高我慢。


隨處伴誰時,視己較人卑只有這樣才能平安無事。
 
 


二十、對清潔者:
 
愛清潔之人,最反感不潔之人。


與之相交必要先正容貌、整齊衣帽。


這樣人家才會與您論交,清潔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。
 
 


二十一、對患難者:
 
錦上添花、人多願做。雪中送炭、多不願行。


人常言:患難之中見真情,在患難中最易得良友。


對患難之人我們要問寒問暖、急其所急,財困施援、病則看護。


我之行人必後思報之,學佛之人不思回報,但這也是我們的本份之事。
 
 





學佛人在與人相交時,不一定就非要言自己是學佛之人,在身口意三行中,

時時以五戒十善六度為用。


在人際交往中,以自身的正行來影響身邊的人,創造一個良好的小環境,


這樣就更利於您的修行。


願我們隨緣、惜緣!
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道美 {亮媽 } 的頭像
    林道美 {亮媽 }

    亮媽部落格

    林道美 {亮媽 }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