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護子(icwar拍照部落格提供)


 


 


教孝的方法


李慶福老師


 


孝者德之本也,一個人心中有多少孝敬之意,就有多少道德觀念,如心中沒有孝敬,也就不會有道德觀念,自然也不會主動守法。所以孝是社會安定的基石。反過來說,不孝就是社會的亂源。試想:一個人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沒有孝敬之心,對其他人會尊敬嗎?對人沒有尊敬,心中就沒有道德、法律的存在。


 


由以上的簡單道理可以知道孝的重要,然而,為甚麼我們的社會不孝的多,真正孝敬父母的少?現在的工商社會,人人在追求金錢物質享受,再加自由思想,個人主義流行,道德已被功利思想取代,孝道自然不會被重視了。另外一個原因是,孝的教育方法迷失了。以前農業社會的大家庭制度,整體家族就是教孝的團體,孝順父母,敬老尊賢,是人人生活的實踐,耳濡目染潛移默化,不必言教,自然形成。所謂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」。


 


然而,現在的小家庭卻無此功能,兒女的家庭教育責任全在父母肩上。做父母者除了為工作忙碌之外,與兒女相處,親疼之唯恐不及,怎好說要兒女孝敬自己?實說不出口阿!故兒女在幼年成長期間,得之父母的愛視為理所當然,從不知道要孝敬父母。即使在外面聽到一些孝的道理,也不過是耳邊風而已,不會在心中生根注入行為。


 


    那麼要如何教孝呢?根據個人一生的觀察和體會,領悟出:孝不是用言語教出來的,是用行為做出來的。要怎樣用行為做出來呢?以下分別述之:


 


    1夫婦是家庭的中心,夫婦之間相處的態度,與孝有密切關係;夫婦之間能長期保持親蜜和諧的感情,相互尊敬體貼,就決定了這個家的是否和諧融洽。夫婦之間相處,不僅要有親蜜的感情,在日常言語行為中,要保持適當的禮儀。所謂禮,其基本精神乃在對他人的尊重,凡事不可自以為是,先考慮自己的利益。把我放在最後,時時、事事先想到對方,處處為他人設想,就可以長期維持親蜜和諧的感情。兒女日夜相處,生活其中,耳濡目染,自然受其感染。所以,夫婦之間感情親蜜和諧是孝敬的基礎,全家的融洽和樂生活由此而生。


 


     2對親長的尊敬孝順﹕父母或公婆都是最親近的長輩,如果同處在一個家庭,尊卑長幼必須以禮有所區別,對尊長要恭敬,一定要細心關懷照顧,在食、衣、住、行的生活中,隨時注意,不可有輕慢大而化之的態度。對幼小的要慈愛開導,不可驕寵溺愛。離家出門前,或從外面回來,不僅要向父母稟告,對其他人也要打一個招呼,以示禮貌關懷。如果是分居,視環境、距離、交通條件,務必定期探訪,而且是夫妻攜同兒女一起前往,並舉行餐敍,以維持親情的連繫。


 


     3孝與愛都需有至誠的心做基礎﹕誠是一切道德的根基,不誠無物,對父母孝敬,對兒女慈愛,對親友尊重,都需要出自真誠心,適度的禮儀,是真誠心的具體表現。所謂誠於內、形於外,內心真誠,一切作為自能做到恰如其分。


 


家中的一切工作,人人有責,視體能分配,分工合作。所謂真誠心,不是有口無心,虛應故事,應付了事,一定是溫煦的態度,親切的關懷。日常生活中的相處,從招呼、說話、做事,態度、語氣都能發自內心的真誠,整個家庭的氣氛就不一樣。在這樣子的家庭風氣中成長的孩子,不須講孝的道理,孝敬已是其生活原素。  


 


 


如認同本文的道理,請從自己做起,只求耕耘,不問收穫。


101.20125.2.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



 


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道美 {亮媽 }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